Rank #1: vol.31 | 医者仁心:那些张文宏教给我们的事

引言:
身处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总能抱持同理心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见惯了生老病死的医生而言。吊诡的是,这本是医治与沟通的应有之义。医学人文对话系列的第二集,我们的嘉宾是一位勇于跨界的医生温潇。
我们聊到了从医岁月的光荣与艰辛,聊到了像张文宏医生那样的职业榜样,也聊到他在教学和创业路上挣扎和成长。学生与老师身份的转换,医生与创业者思维的融汇,让温潇始终思考着如何为他者赋能。穿上白大褂治病人,脱下白大褂救学生。身病可治,心病难医,一位因材施教的好老师何尝不是医者仁心的化身呢?
怎么做好医生,这或许并非是人人关心的话题,但却关乎我们如何照护自身、又如何医治他者这门“人生必修课”。
嘉宾简介
温潇,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在读医学博士,曾供职于上海华山医院和静安分院感染科,在复旦讲授《问诊的艺术》全英文课程;现从事在线教育创业,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创新。
你可能会听到
#02:15 医生对病人的“照护”为何缺位
#06:05 问诊的过程被简化为消费场景
#07:05 病人深夜求助,医生该怎么办
#12:10 从张文宏医生身上学沟通
#13:00 好的医生可以给病人“充电”
#18:50 职业成长需要榜样
#21:56 服务者应该在乎客户的价值和品德吗
#24:23 这个社会常常忘记:医生也是人
#25:42 值班医生的工作方式有多不健康
#30:59 每天面对生老病死,不麻木怎么行
#34:27 技术专家型的医生如何改进
#37:28 医生转行创业的心路
#40:17 所谓“好学生”把个人成长凌驾于病人的痛苦之上
#45:05 如何真正唤起人的同理心
#53:09 道德教育的空泛化
#55:24 教育思维与医疗思维如何相通
#01:01:02 斜杠青年和不务正业的区别在哪
#01:02:00 陷入绝境是因为看不到生活的潜在可能
#01:04:42 开发自己潜能的时间窗口
#01:12:17 良师益友与走出习得性无助
#01:17:52 咸柠七播客节目的初衷
欢迎收听《咸柠七》
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传媒
主编:石楠
视觉:Chancy
Jan 24 2021
1hr 18mins
Rank #2: vol.30 | 躯体心理治疗师:很多人压根没看懂《心灵奇旅》的深意

【导语】
全球化时代,美式价值观横行全球,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的几代人共享着这样的价值观:人人生而独特,要为梦想而活,而实现了梦想我们人生也就得到了圆满。这种“美国梦”似的幸福人生范本,随着流行文化在世界各地衍生出诸多变种,但其局限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人生意义寄托在外在的目标上。而日益加剧的社会区隔和贫富分化让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生路线图变得不切实际。
如果我们真的有机会,像闪回一般回顾人生的尖峰时刻,你脑中会浮现出什么?是声色犬马还是功名利禄?一定都不是。而是那些生命最本原、最鲜活的体验:妈妈的爱抚、爱人的拥抱、孩子的微笑,哪怕是熟悉的饭菜香、骑着车抚过耳边的微风、沙滩上海水没过双脚的微凉,又或者一片缓缓飘落的花瓣……在那一瞬间,你感受到了美。仿佛你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细胞都颤动着拥抱着世界,让你由衷地感慨:活着真好。
从皮克斯大热动画电影《心灵奇旅》说开去,和躯体心理治疗师张铌一起聊聊通向觉知的道路。
【嘉宾】
张铌:躯体心理治疗师,现旅居美国,供职于旧金山躯体心理治疗中心
【小标题】
#10:35 如何理解活在当下:体会当下的心境
#15:40 保持内心的觉察是毕生的修炼
#17:30 麻木是为了逃避内在的孤独
#20:56 中国人不习惯真诚面对自己的感受
#22:09 代际经历差异是中国家庭的冲突根源
#24:07 不断回到身体细微的感受,识别真正的需求
#27:01 心理治疗师身份的转变:从权威到互动
#28:55 点燃22号的火花到底是什么?
#30:08 虚无主义的陷阱:用理智代替生活
#33:46 30岁才开始寻求自我晚了吗?
#37:36 筑起学院和社会之间的高墙
#38:39 顺从的文化环境中很难找到自我
#40:02 规则是人定的,年轻人凭什么全盘接受
#45:30 心流状态中的人习惯以自然万物为中心
#48:54 佛教的唯物主义属性
#52:52 焦虑是种环境病 “上海是打了兴奋剂的新加坡”
#53:18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的快节奏更具传染性
#56:55 社交网络弱化了我们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
#01:01:54 觉知的日常体验:婴儿状态
#01:04:24 心理治疗师的第一准则:人只能自救
出品:@巨有文化传媒
主编:@石楠
视觉:@Chancy
Jan 15 2021
1hr 6mins
Similar Podcasts
Rank #3: vol.29 | 论都市:你爱不爱北京,它就在那里,爱搭不理

嘉宾
张及佳,清华同衡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规划师、工程师
吕晓宁,国际公益组织Viva la Vida创始人
导语
¨作为一个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于北上广的媒体人来说,没有什么话题比吐槽中国的大城市更能令我兴奋的了。中国城市景观的规划是怎么悲剧起来的?什么样的城市更有文化活力?士绅化是城市化发展唯一的出路吗?大城市的打工人是知识青年的唯一选择吗?北京的“区隔”、上海的“精致”、广州的“生猛”作何理解?伦敦的“多元”、柏林的“不羁”、京都的“谐和”又如何看待?
本期节目特别请来两位嘉宾:走遍欧洲、负责“规划”北京的城市规划师及佳,游历多国、热衷街头文化的国际公益人晓宁,一起来聊聊我们这代人对大都市的爱恨情仇。卡尔维诺有句话说的好,“整个城市就将被淹没在她始终力图摆脱的过去中”,愿北上广深走一条新路。希望大家都能热爱自己栖居的城市,希望我们栖居的城市都值得热爱。
你可能会听到
#03:18 北京的居民区为什么这么“碎”?
#06:40 大院文化与城市规划结构
#09:36 广州的生猛:CBD与城中村交错
#12:45 同为巨型城市,为什么北京的通勤时间远高于上海?
#13:35上海的多中心如何缓解生活压力
#15:15 打工人的夜生活只是表面的融入
#15:55 一个北京户口意味着什么?
#18:38 伦敦比之纽约,就像上海之于北京
#20:50 城市里的自然的作用
#21:52 新城泛滥,没有活力的赛博朋克感
#26:05 从苏州与福州看城市更新的成败
#27:13 城市士绅化(Gentrification)的利弊
#28:35怎样爱上一个陌生的城市?以陌生为代价的自由
#34:00 自发的组织才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36:25 社恐与半熟人社会
#36:45 新中产二代与边缘人群
#38:29 深圳杀马特与东莞图书馆
#42:15 中产也是城市边缘群体?
#46:08 文化社区如何反抗全球化?
#47:58 柏林:流放者之都,迷失中的认同
#50:49 活在城市的新标配是内心安宁
#56:44 都市化是现代生活的唯一出路吗?
#60:00 我们都是认同先于感觉的文化移民
#63:50 怕的是选择太多,无法择一去爱
Jan 04 2021
1hr 5mins
Rank #4: 【特别节目】致2020:不期而遇,不告而别

“自从做这个节目以来,我开始频繁体会表达的无力,总是在开口时归于沉默,欲说还休。身边的很多人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中,除非必要,否则他们不会主动表达什么。”
“这一年里,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有人惶惶不可终日,有人遁入凡尘,有人张牙舞爪。我看过身边的朋友失去了自己的至亲而无能为力,也看过一片赤诚之人被无情践踏,当然更多的人,生活乏善可陈,进入了漫长的延长线”
“现在的你是不是还在等待生活能够豁然开朗。也许是天上掉馅饼撞了大运,也许是心心念念的目标终于实现。不管何种方式,总是是有那么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而我越来越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幻觉。”
“在今晚,又想起2020的那些难忘的瞬间,那些愤愤不平的夜,那些为别人倾洒的泪水,那些做待天明的无语,那些天真无邪的豪言,那些人生得意的壮阔,那些执子之手的感动,那些生离死别的凄凉。当然,还有那些消散在记忆中的若干片段,正在等待被时光慢慢尘封。一年中的所有经历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们与之不期而遇,又与之不告而别。”
出品:有文化电台
主编:佳慧
视觉设计:Chancy
Dec 31 2020
30mins
Most Popular Podcasts
Rank #5: vol.28 | 优等生的陷阱:为什么读书多可能是有害的?

嘉宾
徐昕宇,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就读于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研究方向为认识论、语言哲学和休谟哲学研究。
导语
和徐昕宇认识十年了,看着她从天真烂漫步入哲思和概念的迷宫,成为众人眼中的“哲学系好学生”。在生涯选择的十字路口,她顶住了诱惑和压力,远赴异国求学,过着一种令很多人向往的、纯粹的智性生活。疫情以来,她一个人在加拿大独居了近一年,息交绝游,人变得更沉静,对于自我与外界、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悟。
在这次久违的连线中,我们坦陈半瓶水状态的美好和困惑,谈论这代人眼中的知识、概念、自我、社会、网络。分析一个常见的歧途:读了很多书,面对现实还是束手无策;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生活。
您可能会听到
#加拿大观察:稳态社会中阶层隔离
#尝试用概念理解生活最终失败
#生活即艺术,反对阐释
#好朋友的标准:能反思、会聊天
#求知的两种态度:专精的学院派or博杂的野狐禅
#“半瓶水”的状态,既美好又困惑
#知识无法内化,人会“水油分离”
#心灵不适源于叙事的脱轨
#如何做到九个月独处还不疯?
#现代人的自我暴露:先把自己打碎,播撒在社交网络
#赛博空间,留痕不难,抹去不易
#见面三分情,网聊无底洞
#分析哲学的训练提高了生活的清晰度
#接触外界迫使人压缩自我
#虚假的只是事物,不是词语
#情绪如浮云,在陪伴和掌控之间
#看得见别人,才能看得懂自己
#自己的秩序和世界秩序间反复横跳
音乐
开头:Born To Die-Lana Del Rey的间奏
结尾:Waiting For Love-Avicii/ Martin Garrix/ Simon Aldred
麦田守望者- 在路上
Dec 20 2020
1hr 5mins
Rank #6: vol.27 | 策展人姜俊:看不懂当代艺术展览,是谁的错?

活动
「有文化电台」做了大半年,我们从啥也没有做到了今天的200w+播放量,一切都要感恩我们可爱的听众们!2020快过去了,我们决定来做一个小活动回馈大家!
从今天起至2020年12月30日,在微博带#2021更有文化#话题,并@巨有文化Juyo ,写下关于「有文化电台」的节目推荐或者听后感言。我们会在2020年12月31日人工抽取3位最走心听众,让有文化电台每一个主播都送你一本带赠言的书!!快来参加呀!!
导语
近日,展览“边界-共生:一起打保龄”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出了陈安斯、陈一致、段俊豪、袁泽强、朱湘五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作品探讨了艺术家的个体“边界”如何被识别或超越,如何在“共生”中找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平衡。
我们邀请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姜俊,共话当代艺术中的创作与策划,深入了解策展人的工作方式,明晰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公共生活的历史任务。
若隐若现的打工人,打捞时空迷宫中的碎片,回应当下棘手的社会生活。展览将持续至12月23日,推荐大家去看!
嘉宾
姜俊
知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艺术学博士
几点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研究员,现任职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您可能会听到
#展览如果是剧场,策展人就是导演
#哈拉德·塞曼与独立策展人的兴起
#策展人是公众和艺术家间的桥梁
#中国的策展人很多只能算是“布展人”
#类比《演员请就位》,理解艺术家的工作方式
#当代艺术回应眼下生活的努力
#现代生活的隐喻:独自打保龄球
#人与人关系的重构:相亲、剧本杀、直播
#新的生意源于人性补偿机制
#在大众流行中看到缺失和压抑
#创意经济对日常生活的“入侵”
#海德格尔论艺术的本质:真理与共鸣
#中产阶级化与公共艺术的责任
#看不懂艺术是填鸭教育的锅?
#公共艺术的流行得益于文旅产业
#艺术创作的介入性与在地化
音乐
Pianoboy高至豪 - 安静的午后
赵海洋- 秋的思念 (钢琴曲)
Dec 13 2020
43mins
Rank #7: vol.26 | 中国独立书店小史:从知识分子到都市文青

导语
书店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书店是商业与人文的平衡,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是现代人精神的避难所。本次节目请来书店人阿威,和曹柠一起盘点90后心目中精彩的独立书店,展望互联网时代的书店业模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和内行凑在一起,为中国的独立书店一歌。
嘉宾
阿威
中国图书网渠道经理、前万圣书园员工
北京开卷专栏作者、百年职校学生
您可能会听到
#在书店工作是理想照耀下的阴沟?
#中国独立书店小史:从知识分子到都市文青
#出版行业从业者怎么读书?
#为什么消费场所喜欢用书装点门面?
#中学那些被弃置的图书馆
#无书可读的人才需要书单推荐
#书店讲情怀相当于保健品的安利时代
#读库:站着把钱挣了
#西西弗:书店界的麦当劳
#豆瓣书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万圣书园:闭着眼买,品质过关
#季风书园:上海文化界的余晖
#亚马逊实体书店:个人隐去,只剩数据
#茑屋书店:日本模式在中国复制难
#方所&诚品:中产美学的兴起
#先锋书店&1200不打烊书店:在地文化新模式
#单向空间:打通上下游的迭代新模式
#书店行业的标准化还比不上修脚行业
#书店的使命:低速行业高速起来,不失本真
音乐
八云轨- 雨语花道
Deuter - Uno
Sinne Eeg,Randy Brecker - Moonbeam
Dec 06 2020
1hr 1min
Rank #8: vol.25 | 凹凸镜DOC创始人: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家庭没有相册

嘉宾
张新伟
纪录片导演,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
创作“老男人三部曲”《老张》《唐老师》《嘿,老潘》
FIRST青年电影展初选评委、广州国际纪录节优秀选片人
公众号:凹凸镜DOC
导语
凹凸镜DOC是近年来国内涌现的纪录片自媒体,凭借一手的业内资讯、专业的评论视角、高水平的现场放映成为深受影迷喜爱的纪录片社群品牌。
联合创始人张新伟自己也是纪录片从业者,他讲述了自己的影视行业从业经历,原来看起来如此专业的媒体竟是由一群兼职的爱好者在维持运营。
我们讨论纪录片的风格,评价纪录片的功能,关心影像着纪录片的环境。我们追忆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谈论虚构与纪实、影像与新闻、长片与短片、审查与边界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作为一名纪录片爱好者和影评人,我无比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在快速进步,也无奈地发现原有的“内忧外患”这么多年来仍挤压着逐梦者的生存空间。
您可能会听到
#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
#第一次拿起摄像机拍片的生猛
#纪录片商业化是个伪命题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家庭没有相册
#纪录片、特稿、非虚构写作的纠葛
#过强介入现实说明现实病了
#计划性孵化人才很可笑
#美食纪录片为什么大行其道
#没有不深刻的题材,只有拍不好8的人
#纪录片不是流水账,是对生活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自媒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剧情片和纪录片的边界正在模糊
#现场放映的直营店模式vs加盟店模式
#纪录片媒体的“良性循环”
#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的富矿
#贵州独山县的大爆点和小清新
#近亲繁殖必然没有活力
#贾樟柯的平遥影展珍贵在哪?
#拍剧情片太不环保了
#从文化氛围品评北上广深
影像
土本典昭《水俣病患者及其世界 》
Dan Wei《方舟》
孟小伟《张素英的“城堡”》
王久良《垃圾围城》
柴静《穹顶之下》
竹内亮《好久不见,武汉》
吴文光《流浪北京》《四海为家》
王晓振《情诗》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他们在岛屿写作》
郭容非《额温枪女孩》
张溪溟《我有一个忧郁的,小问题》
周浩《大同》《棉花》
陈为军《城市梦》
陆庆屹《四个春天》
王磊《我们四重奏》
许慧晶《棒!少年》
郭柯《二十二》
欧宁 、 曹斐《三元里》
彭小莲 《红日风暴》
音乐
Clémentine - Que Sera Sera
DJ光太 - 乌云典当记 (Remix)
tymú - walk with me
Nov 29 2020
1hr 2mins
Rank #9: vol.24 | 精神科医生姚灏:抑郁症,自恋时代的隐疾

【导语】
姚灏原来立志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在大学第五到六年时选择了精神病学方向,又前往美国学习公共卫生。精神病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医疗行业都算得上冷门,姚灏的选择在医学生中是“少有人走的路”。如果说医疗系统是条河,医生是在下游打捞落水者,那公共卫生要做的就是到上游去看看,他们为何漂落,而姚灏和他的组织想做的是打通上下游。
姚灏罕见地保持着理性的专业主义者和感性的人文主义者间的平衡,由他翻译的《照护》讲述了医学人文领域著名学者凯博文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这期节目从医学和传播的角度,我们分享了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但又不止于泛泛而谈,而是想打破学科的壁垒,融汇医学和人文的视角讨论在冰冷、机械的现代世界里如何安顿我们柔软、脆弱的心。
【嘉宾】
姚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住院医生,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心声公益创始人及总负责人。关注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全球精神卫生。
心声公益微信号:mind-china
【你可能会听到】
原子化的社会里人与人如何“照顾”?
东西文化中的讳疾忌医是相通的
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医学人文的视角
中国人更愿意花钱在小孩身上,而不是老人
用跨学科思维来探讨公共卫生
成熟的公民社会支撑更多元的公益组织
公共卫生看到群体,医学看到个体
抑郁症为什么越来越常见了?
精神疾病的美国化
中国还未到“反精神病学”的时候
肯尼迪与美国反精神病的十年
社区支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校园抑郁症筛查的隐私安全争议
辅导员:干预系统上关键又脆弱的一环
青年群体的“脱嵌”加大精神危机风险
医治者自身就是高危群体
孤独、疏离、隔绝与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学派对歇斯底里症的治疗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好运强迫症
创伤后的反思才能带给社会观念上的进步
大部分人活在代际的选择中,而不是个体的选择中
人与自然相处是权利,不能被剥夺
激进与古典,怀疑工作意义的两个出口
书籍
[美] 凯博文《照护 : 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吴飞《浮生取义》
[美] 凯博文《疾痛的故事》
[美]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美]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
景军《公民健康与社会理论》
[美] 亿森·沃特斯《像我们一样疯狂》
张进《渡过 : 抑郁症治愈笔记》
[法]福柯《疯癫与文明 :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日]斋藤茂男《饱食穷民》
[美] 约翰·M·巴里《大流感》
[美] 肯·克西《逃出疯人院》
出品:有文化电台
主编:边妍丹/佳慧
视觉设计:Chancy
Nov 22 2020
1hr
Rank #10: vol.23 | 郁喆隽:自由or控制,挣扎在现代教育的两难之间

【导语】
郁老师是复旦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不仅因为他风度翩翩、学识渊博、待学生热心,更在于他亲身示范了一种现代人的智性生活方式,影响着和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
他开设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复旦通识教育的精品课程;他用电影来讨论哲学,又用哲学去丰富电影;他活跃于社交媒体和纸面媒体,对待哲学普及工作十分有兴趣和耐心,常年为公众、高中生开讲哲学;他的微博一度是学生们欢乐的源泉,能否心领神会,只能谁看谁知道。
今天和哲学教授不谈哲学,而是和一位老师谈谈教育。体制之内,基础教育“礼失求诸野”,用做加法给学生减负;高等教育则迷失了大局观,始终在矫正和建构间反复回跳。体制之外,舆论早就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审美疲劳了,教育实验层出不穷,但教育是自由和控制的平衡,不分时宜的反权威倾向会在根本上瓦解认同的基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风行多年,是时候来反思一下了。
【嘉宾】
郁喆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江湖人称“哲学小王子”
著有《神明与市民 》《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
【小标题】
高中生需要哲学吗
用做加法的方式减负是南辕北辙
游戏是思辨活动的好方法
解题思维如何损伤了同理心
丧和佛具有表演性的自我保护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知识和实践的协调
文科教育需要学徒制展现思维全过程
基础教育“礼失求诸野”
教育思想已经落后了社会发展200多年
没有他者,人很难认清自己
误把矫正性的内容当作建构性大错特错
出品:有文化电台
主编:边妍丹
视觉设计:Chancy
Nov 15 2020
50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