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4】知识分子的情爱:当性别、知识和权力纠缠
没有任何两份爱情是可以做比较的,但爱情背后的阶级问题、权力问题和知识问题可以也值得被深入分析。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者莱农身边两类截然不同的男性——一种不认可也拒绝发现女性身上的才华、毫无性别观念,一种是理论上的女性主义者、行动中的直男癌——哪一种更糟?在《斯通纳》中,斯通纳与凯瑟琳的出轨是真诚纯粹的爱吗?妻子伊迪斯的悲剧性为何丝毫不逊于斯通纳?在戴维·洛奇、菲利普·罗斯、萨莉·鲁尼、克丽丝·克劳斯关于知识分子爱情的小说中,不同性别的作者是如何描述身体、讲述异性的?村上春树对于他在作品中轻视女性的回应是“言之有理,嗯”,而在美国一项针对菲利普·罗斯是否厌女的民意调查中,有52%的人选择了“Well…”。女性的故事永远值得被平等地讲述,女性永远应该为争取公共空间而努力,正如我们的嘉宾舒萌所说,“在性别平等的问题上,我们最终还是要进入行动的领域,只停留在观念上的倡导是不够的;真正重要之事是关系的实践。” 【主持】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嘉宾】 李舒萌(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06:10] 当男性讨论知识的时候,背后往往是权力 [09:10]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尼诺代表了通过教育改变庶民出身的路径之一,知识与权力的结合从一开始就存在 [16:00] 每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尼诺和彼得罗这两类男性,哪种更糟糕一些 [20:10] 在性别平等的问题上最终还是要进入行动的领域,只停留在观念上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关系的实践 [21:35] 尼诺对于权威有着微妙的心理:既需要又嫉妒的两面派 [22:50] 同样作为小说中的男性知识分子,尼诺和斯通纳有何不同 [25:40] 为什么说斯通纳和凯瑟琳的感情比尼诺莱农的感情更加真诚 [30:00] 斯通纳妻子同样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悲剧性人物,其悲剧性不亚于斯通纳 [35:50] 《斯通纳》中也体现了男性的特权:退出家庭扮演其他角色,文学作为另一个出口 [36:30] 女性长久以来没有可以参考的公共女性角色,只能通过和男性发生爱情来参与公共生活 [38:10] 在戴维·洛奇的小说《换位》里,大学教授的妻子仍被当作“孩子的传声筒” [42:00] 对菲利普·罗斯是否是厌女症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五十年 [46:00] 单口喜剧表演中男性和女性演员对于性和身体的描述截然不同 [48:50] 《我爱迪克》是一次对于男性物化女性的反击吗 [55:00] 《聊天记录》中的阶级维度、女性情谊、三个主角的共生性可以与“那不勒斯”四部曲对读 [01:03:40] 村上春树如何回应他作品中对于女性的轻视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 “那不勒斯”四部曲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知识考古学》[法]福柯 著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 著 《换位》[英]戴维·洛奇 著 《波特诺伊的怨诉》[美]菲利普·罗斯 著 《凡人》[美]菲利普·罗斯 著 《我爱迪克》[美]克丽丝·克劳斯 著 《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 著 《陪衬人》[法]左拉 著 《邻人之妻》[美]盖伊·特立斯 著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日]川上未映子 / [日]村上春树 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Elena&Lila》《Your Reflection》by Max Richter,专辑《My Brilliant Friend(TV Series Soundtrack》,2018年12月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 @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1hr 8mins
31 Jul 2019
Rank #1

【028】从《寄生虫》看韩日现实主义和影评生产内幕
已经有33万人在豆瓣上给这部还未在中国大陆公映的电影打了分。在《寄生虫》不断发酵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整个东亚社会对于阶级矛盾议题的高度关注、有更多观影经验的观众与《小偷家族》《燃烧》等做出的横向对比和品位表达,也得以一窥韩国电影工业的某些特点,甚至是中国影评生产的某种八股套路。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与《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余雅琴从《寄生虫》入手,聊了聊全世界范围内以阶级为主题的电影表达、韩国电影工业背后的香港阴影、日韩电影现实主义的来路与去路,并在最后对中国影评圈做了一个小小的揭秘。除了呼唤更多对于议题复杂性的理解,我们或许也可以换一个角度重审院线电影的意义——时间流逝,影像消逝,影评无踪,院线电影是否提供了公众讨论的窗口?它们又是否有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嘉宾】 余雅琴(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影评人) [05:45] 结构主义的《寄生虫》还可以更结构主义 [09:20] 《寄生虫》为什么是一部“激素电影” [12:20] 奉俊昊《寄生虫》与李沧东《燃烧》的观感与叙事分别 [15:30] 电影对于阶级对立的描画有很多种方式,《寄生虫》《燃烧》《小偷家族》有相似之处 [22:30] 阶级叙事亦有其他出路,为什么《幸福的拉扎罗》做得可能更好 [24:20] 相比文学市场,亚洲内部的影视文化互动更为密切 [26:40] 韩国电影的风格与向香港电影学习的历史密切相关 [29:15] 韩国电影的现实主义V.S.日本电影的现实主义 [32:30] 从《寄生虫》看艺术电影为中产服务的本质属性 [35:30] 中国中产与所谓他者的界线与危险 [42:15] 电影《仆人》所体现的主奴辩证法 [46:30] 底层一定要颠覆权力关系成为富人吗 [52:10] 韩国电影中的历史魅影 [58:15] 在今天,影评的生产过程是否有问题 [01:00:00] 中国影评人在电影工业和观众之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01:09:10] 院线电影对于社会议题与公众讨论的意义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电影/影像作品: 《寄生虫》(2019,奉俊昊) 《雪国列车》(2013,奉俊昊) 《绿皮书》(2018,彼得·法雷里) 《燃烧》(2018,李沧东) 《小偷家族》(2018,是枝裕和) 《编剧工坊》(2017,劳伦·冈泰) 《幸福的拉扎罗》(2018,阿莉切·罗尔瓦赫尔) 《熔炉》(2011,黄东赫) 《出租车司机》(2017,张勋) 《花样年华》《2046》(2000/2004,王家卫) 《小姐》(2016,朴赞郁) 《无人知晓》(2004,是枝裕和) 《感官世界)(1976,大岛渚) 《夜以继日》(2018,滨口龙介)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2017,石井裕也) 《我不是药神》(2018,文牧野) 《霾与雾》(2013,曹斐) 《冷酷祭典》(2014,克洛德·夏布洛尔) 《仆人》(1963,约瑟夫·罗西) 《下女》(1960,金绮泳) 《送我上青云》(2019,滕丛丛)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温柔之歌》[法]蕾拉·斯利玛尼 著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聊天记录》[爱尔兰]萨莉·鲁尼著 《智者的愚蠢》[法]白兰达·卡诺纳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半斤八两》by许冠杰 片尾:《鬼马大家乐》by许冠杰
1hr 15mins
28 Aug 2019
Rank #2
Similar Podcasts

【025】关于原生家庭,那些武志红没告诉你的事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原生家庭似乎已经成了爆款影视剧里的万能配方,今年暑期档横空出世的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又再次掀起了一轮对原生家庭的讨论。与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不同,新版动画片里,哪吒最著名的事迹“剔骨还父、割肉还母”被删掉了,从小被魔丸诅咒的坏小孩哪吒反而生长在一个宽容有爱的家庭里。40年后,我们还需要哪吒这样的反父权icon吗?今天的小孩与父母的关系究竟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了?从弗洛伊德到武志红,原生家庭理论为何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解释力?西方心理学预设的个人主义的完美人格又能否解决中国文化中的原生家庭问题?继“吴谢宇案”之后,三位主播再次合体聊一聊原生家庭问题。 【主持】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04: 17] 适野用1.65倍速讲哪吒剧情 [09: 49] 父母皆祸害这样的小组反而构成了亲自矛盾的缓冲地带 [10: 21] 00后成年后在经济实力上很难超越父母 [14: 36] 美剧《大小谎言》中Bonnie的家庭很像《都挺好》里的苏家 [17: 23] 在武志红的推动下,原生家庭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超级解释力的理论 [18: 45] 复习一下俄狄浦斯情结和精神分析理论 [23: 46] 俄狄浦斯情结到底是因还是果? [25: 08] 黄月讲多丽丝·莱辛与母亲的故事 [28: 02] 西方心理学能否解决中国的原生家庭问题? [31: 11] 全球化的本质是美国化 [35: 08] 之琪分享自己做心理咨询的经验 [37: 45] 90后谈原生家庭或许应该把视角从子女转换为父母了 [43: 59] 今天能和“剔骨还父”类比的最多是不要父母的钱 [45: 24] 如果所有人都急于和原生家庭切割,我们会不会变成千篇一律的个人主义者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梦的解析》《摩西与一神教》《图腾与禁忌》[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我的父亲母亲》《A Proper Marriage》[英]多丽丝·莱辛 著 《美国佬》[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David Melrose Piano Virtuoso+David Melrose Theme, by Hauschka, 选自Patrick Melrose Original Sound Track 片尾:《比比爸爸》by 杭天,选自《我的心是油炸的蚕豆》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50mins
7 Aug 2019
Rank #3

【038】被发明的童年:从童工到童星,从有价到无价
在韩国女星崔雪莉自杀后,微博上有一段视频广为流传:2006年12岁的她在SM家族十周年的庆典上被推到舞台中央,唱生日歌吹蜡烛。雪莉在人们的注视中长大,从大众眼中的清纯可爱的小公主变成“叛逆女孩”——交往比自己大十几岁的男朋友,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大尺度”照片。曾经的小女孩长大了,而公众对她的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儿童时期,她应该天真无邪、纯洁可爱。 本期剩余价值,三位主播从雪莉聊起,谈到了“儿童”这一概念的发明以及现代儿童观的诞生,也聊到了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的童星身上体现的诸多观念的碰撞:秀兰·邓波出演的影片是披着儿童外衣的成人色情片吗?儿童演艺究竟是发掘儿童的天赋才能还是对儿童的劳动剥削?中年男性对于少女的迷恋从何而来,他们又是否会被这种迷恋反噬?正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言:“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 [10:05] 美国童星秀兰·邓波的“儿童片”里的虚假天真和成人色情 [21:23] 十八世纪前,童贞的观念是不存在的 [24:03] 在十七世纪,儿童上学是为了学习成人知识,做工是比上学更优的选择和自我锻炼 [26:56]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儿童观转变:儿童成为经济上无用,情感上无价的存在 [30:12] 十八世纪的乳母喂养vs当下的母乳喂养迷思 [35:52] 演艺行业的儿童是童工吗?有关儿童演员和童模的争议 [45:30] 相对于成年女性,少女在好莱坞是更加被性化的 [47:02] 患有“恋爱恐惧症”的卡夫卡实则是恋童癖? [50:29] 恐怖片《孤儿怨》中的幼童迷恋:迷恋儿童,却被侏儒反噬 [53:10] 完美儿童典范:天真而早慧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 《Child Star: An Autobiography》[美]Shirley Temple 著 《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法]菲利普·阿利埃斯 著 《爱弥儿》[法]卢梭 著 《规训与惩罚》[法]米歇尔·卢梭 著 《莎士比亚》[英]安东尼·伯吉斯 著 《给物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美]薇薇安娜·泽利泽 著 《喂养中国小皇帝:儿童、食品与社会变迁》景军 著 《Erotic innocence》[美]James R. Kincaid 著 《卡夫卡与少女们》[法]达尼埃尔·德马尔凯 著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著 本期节目提到的文章: 《杀婴、早夭与童工:前现代的童年是怎样的?》作者:张之琪 本期节目提到的电影: 《威莉·温基》(Wee Willie Winkie) 《On the Good Ship Lollipop》 《北京遇上西雅图》 《洛丽塔》(Lolita) 《孤儿怨》(Orphan)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Im In The Mood For Love”, Ennio Morricone, from Lolita OST 片尾:“Childhood”,Michael Jackson
1hr
6 Nov 2019
Rank #4
Most Popular Podcasts

【044】你的生活值得过吗:从精神控制到主体性
这是一期特别的剩余价值。针对日前媒体报道的女大学生遭男友精神控制的新闻,我们请来了有着丰富高校心理工作经验、现为自由咨询师的陈悦作客本期剩余价值。她带着三位主播走出舒适圈,尝试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陈悦不仅在节目中开起了“心理小课堂”,向我们提问并讲解了作为咨询师以及朋友或家人该如何在实践层面帮助深陷精神控制的受害者,并且向主播和听众们提出了 “你愿意为爱而死吗”、“你觉得你的生活值得过吗?”及“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主体性吗?”等灵魂拷问。三位主播略感迷惑也有所收获,经历了一次真实的mind-blowing。 最后提醒大家,每位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方式,嘉宾的意见不代表本节目立场。 【主持】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嘉宾】 陈悦(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心理师,联系方式:dynight@126.com) [09: 45] 第一次咨询最重要的工作室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咨询 [12: 32] 在高校里,遇到又严重又紧急的情况,需要请家长 [14: 01] 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孩子去隔离,远离施暴者 [23: 42] 面对自我责备的来访者,咨询师会坚定地告诉Ta不是Ta的错 [25: 37] 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寻求的是一种正义,咨询师要做出正义的宣判 [29: 04] 现实中没有完美的正义,网友的正义声援对受害者也很重要 [33: 09] 有些人没有爱的能力,却会用爱为他人设下陷阱 [33: 48] 灵魂拷问:你愿意为爱而死吗? [36: 55] 灵魂拷问之二:你的生活值得过吗? [41: 37] 从伦理角度看,该不该报道施暴者的原生家庭? [45: 50] “煤气灯”操纵法的社会学解释 [50: 15] 要不要从性别角度去分析权力? [55: 13] 灵魂拷问之三:每个人都拥有完整的主体性吗? [58: 58] 反精神病学如何看待疾病与正常? 陈悦推荐阅读书目: 《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著 《倦怠社会》[德]韩炳哲 著 《不正常的人》[法]福柯 著 《群魔》[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英]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著 《原型女性与母权意识》[美]埃利希·诺伊曼 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愛のかたまり,by KinKi Kids Love Me Do,by The Beatles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如果您喜欢本期节目,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打赏:
1hr 4mins
18 Dec 2019
Rank #5

【029】男的就有穿衣自由了吗?
单口喜剧演员小鹿本周再次做客「剩余价值」,并且带来了一个她很有表达欲的话题:中国女孩到底有没有穿衣自由?小鹿的到来让这期节目的主播自动分成了“大胸”、“平胸”两个阵营,“大胸”阵营的小鹿和黄月分享了大胸给她们带来的穿衣不自由,大胸如何给女性造成了一种“客观性感”和主观肥胖”,如何让女性无时无刻不暴露在男性凝视之下。“平胸”阵营的之琪和适野也分享了平胸在“不够女人”和“高级感”之间摇摆的定位。除此之外,我们都意识到,穿衣自由绝不仅仅是女性要面对的问题,男性在不修边幅的层面上或许享受了更多的自由,但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同样限制了男性的穿衣自由。在争取穿衣自由的意义上,男女不是敌人,也不应该互相制约,一个性别更平等、审美更多元的社会,会让所有人都更自由。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傅适野(媒体人,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微博@Zzzzzhiqi) 【嘉宾】 小鹿(单立人喜剧签约演员,微博@小鹿-单口喜剧) [05: 56] 小鹿和黄月谈大胸女生的烦恼 [08: 17] 大胸构成了一种“客观性感” [09: 23] 大胸还制造了一种“主观肥胖” [11: 25] 小鹿想平时把胸放在家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装上 [15: 37] 在今天的时尚话语中,平胸成了高级的标志 [19: 09] 对于喜剧演员来说,长相和身材重要吗? [24: 20] 中国男人不修边幅,是不是意味着他们穿衣更自由? [26: 55] 男生和女生的“真空自由”可以相提并论吗? [28: 16] 小鹿讲某男明星“真空”上综艺的故事 [33: 08] 男生的穿衣禁区就是不能穿得像女生 [37: 42] 性压抑越强的社会,穿衣越不自由 [38: 38] 穿衣自由的边界是不穿衣服吗? [40: 54] 为什么我们觉得“内衣外穿”有些怪怪的? [42: 32] 中国人是不是没有dresscode的概念? [46: 35] 穿得时尚不仅代表了一种经济资本,也代表了一种文化资本 [50: 06] 漂亮的内衣为什么没有大罩杯的尺寸?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Fashion, by David Bowie, Best of David Bowie
54mins
4 Sep 2019
Rank #6

【剩余榨值020】恐婚恐育?不要恐爱
接续本周三我们和辽京对《新婚之夜》以及文学生活的讨论,在这期榨值中,我们联系近期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包括《82年生的金智英》《坡道上的家》和《婚姻故事》——聊了聊自由与爱情、婚姻与育儿、母职与写作。女性从职场退回家庭做一位全职主妇,对于自己、对于核心家庭、对于更上一辈的生活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辽京认为,家庭问题不仅仅是两性问题,更关系着具体的期待与经济的考量。当对母职的强调遮蔽过作为母亲的快乐,当恐婚恐育成为一些人应对女性议题的粗暴答案,我们是否也正承担着封闭自我、错过爱情的风险?女性对自我的探索是一个过程,从伍尔夫、西尔维娅到今天的你与我,恐婚恐育不是一个结果,勇敢地探索爱情和婚姻生活,也是探索自我的一部分。 在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辽京如何评价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 家庭主妇真的是一种职业吗 《金智英》电影被美化了吗 如果男人做家务是帮女人,那女性工作是帮男性吗 女性独立工作是独立,不依靠上一辈帮助、独立育儿难道不是独立吗 《婚姻故事》中的爱与《革命之路》中的恨 不是影视剧导致了恐婚恐育,而是恐婚恐育反映在了影视作品中 除了母职的痛苦,作为母亲还能感受到什么 自我独立与实践爱情之间没有矛盾 当你身边的人选择做一个家庭主妇/夫,你会judge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与影视剧: 《82年生的金智英》[韩]赵南柱 著/同名电影(2019) 《婚姻故事》(2009) 《革命之路》(2008) 《坡道上的家》[日]角田光代 著/同名剧集(2019) 《成为母亲》[英]蕾切尔·卡斯克 著 《一间自己的房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钟形罩》[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ilence》by 柴咲コウ, 日剧《坡道上的家》主题曲, 2019年 互动与打赏: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31mins
10 Jan 2020
Rank #7

【045】和剩余价值一起读书:2019年度阅读推荐
欢迎收听2019年最后一期#剩余价值#。这是一期我们的年终读书总结报告,也是一期军备“过度”的高能节目。三位主播轮番上阵,分享了本年度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五本书。从硅谷的独角兽公司到英国的乡村医生,从行走的社会文化史到作为范畴的亚洲,从父子间的微妙关系到与情感高度关联的色彩,我们穿梭于非虚构报道、小说、诗歌、自传和学术论文等不同体裁和题材之间,享受着阅读的乐趣,也希望把这份快乐传递给你们。 【主持】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00: 34]剩余价值官网开通啦! [02: 36]在Spotify上也可以收听我们节目啦! [03: 40]下周三我们要直播啦,直播有送书环节哦! [06: 06]本期年终书单军备战况惨烈,选品另辟蹊径。 [07: 24]《坏血》:硅谷造神运动如何兴起,又如何衰落? [09: 50]调查报道在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10: 57]《走路的历史》:如何从小切口触及大历史,如何通过知识关注当下生活。 [16: 00](黄月姐翻译的)《幸运者》:乡村医生是生死之间的见证,也缝合了病人的自我。 [22: 54]《寻找亚洲》:亚洲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论述范畴? [28: 09]为什么从日本出发寻找亚洲? [31: 54]《作为方法的中国》:日本学者想象中的日本内部的中国近代化。 [36: 15]不应该把中国的近代化看做西方冲击下的承受者 [39: 44]《五四的另一面》:论地域对思想的重要性 [45: 50]《圣约翰之路》:卡尔维诺和父亲代表词与物、人与自然的两种关系 [52: 03]为何《圣约翰之路》是理解卡尔维诺所有作品的切入口? [54: 50]《基列家书》:基督教教义是理解这部作品的关键 [1: 01: 11]《自然的弃儿》: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1: 04: 05]《蝲蛄吟唱的地方》:孤独是理解这本书的核心。 [1: 09: 22]《蜉蝣天地话沧桑》:历史并非螺旋性上升的。 [1: 10: 20]《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研究历史不是嗜古,而是为了参与现实和保护未来。 [1: 17: 15]《Bluets》:一本关于蓝色的忧郁之书。 [1: 24: 11]《Autobiography of Red》:一本关于激情与爱的红色之书。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 《坏血》[美]约翰·卡雷鲁 著 《走路的历史》[美]丽贝卡·索尔尼 著 《漫游女子:大城小传,踩踏都会空间的女性身姿》[美]劳伦·艾尔金 著 《幸运者:一个乡村医生的故事》[英]约翰·伯格 著 《蝲蛄吟唱的地方》[美] 迪莉娅·欧文斯 著 《蜉蝣天地话沧桑》资中筠 著 《寻找亚洲》孙歌 著 《作为方法的中国》[日]沟口雄三 著 《五四的另一面》杨念群 著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罗新 著 (以及没来得及说的)《说部之乱》朱岳 著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孙江 著 《东来东往: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陈力卫 著 《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美]理查德·沃林 著 《圣约翰之路》[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管家》[美]玛丽莲·罗宾逊 著 《基列家书》[美]玛丽莲·罗宾逊 著 《The Givenness of Things:Essays》[美]玛丽莲·罗宾逊 著 《自然的弃儿:现代人生存启示录》[法]米歇尔·翁弗雷 著 《Bluets》Maggie Nelson 《Blue Nights》Joan Didion 《日本传统色》[日]长泽阳子 著 《绝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曾启雄 著 《Autobiography of Red》Anne Carson 《What Color is Sacred》Micheal Taussig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Let it Snow”, by Kylie Minogue, from A Kylie Christmas. 片尾:“Jingle Bell Rock”, by Hall&Oates, from Q-Music Presents All I Want From Christmas.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如果您喜欢这期节目,可以扫码打赏,支持原创内容。
1hr 26mins
25 Dec 2019
Rank #8

【剩余榨值012】东北文艺复兴座谈会:对社会理解挺深了吗?
欢迎来到「剩余价值」衍生节目「剩余榨值」。随着流量作家班宇的小说集《冬泳》逐渐出圈、说唱歌手董宝石的《野狼disco》广为传唱,短视频博主老四拍摄的“东北家庭伦理剧”大受好评,“东北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新兴话语,也被屡次提起。东北文艺复兴去向何处?曾经的振兴又从何谈起?本期「剩余榨值」从周三文学奖议题中两位东北作家(班宇和双雪涛)谈起,邀请低调的东北人黄月姐和资深东北文艺爱好者子琪进行了一场严肃活泼的东北文艺复兴座谈会。 在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东北文艺复兴成立吗?复兴到哪儿去? 当下的东北文艺复兴是东北伤痕文学集合 人们是否带着“审丑”的心态观看东北文化? 相比黄宏,赵本山的小品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 春晚小品长期被东北盘踞,反而强化了对南方人的刻板印象 东北喜剧的语言非常鲜活和有感染力 东北创作者如何描写改制之后的东北和超越伤痕的新叙事? 子琪分享东北特色旅游项目:泼热水拍照 东北文学太雄性了 本期节目提到的影视作品 《东北一家人》 黄宏小品《打气儿》 《候车室的故事》 《春潮》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 《萨满》刘庆 著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著 《乌鸦白雪》迟子建 著 《春典》刘庆 著 《抚顺故事集》赵松 著 《黑龙江游记》[俄]P·马克 著 《感想与风景》[日]横光利一 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我的家在东北》,吾人文化
34mins
1 Nov 2019
Rank #9

【020】特别节目:那些关于读书的往事与随想
上线四个月零一周,剩余价值迎来了第20期节目。在这期节目录制之前,我们在官微上向听众征集了一些关于阅读的问题,我们在青春期有哪些阅读黑历史,我们如何看待阅读功利化、碎片化的问题,我们有什么查资料、记笔记的好工具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关于经典和流行,我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在这期节目中,三位主播和飞行主播林子人就这些问题聊了聊各自的阅读经验和心得。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嘉宾】 林子人(界面文化资深记者,新浪微博@林奶粒) [03:44]黑一黑那些过誉的作家 [08:53]村上春树陷在严肃创作者和通俗作家二元对立的模式中 [09:45]聊一聊我们的阅读“黑历史” [12:54]那些年我们读过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和安妮宝贝 [20:09]都市通俗小说为青春期的读者带来一种成年想象 [21:41]读过的书老是忘记怎么办? [26:03]“古有钱钟书,今有高晓松”,公众对于过目不忘的迷思有待破除 [28:16]如何延长对理论书的阅读兴趣? [33:50]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提高读书的专注力? [37:39]阅读虚构和非虚构作品的比例问题 [42:26]如何选书? [43:21]面对人文社科议题,如何高效找出关键文本? [44:52]三位当家主播如何进行军备竞赛? [47:04]读什么书能让人更有思辨能力? [49:03]阅读对现实世界具有指导意义吗? [52:37]平时是否会使用多抓鱼等二手图书交易平台? [56:40]推荐一本最近在读的书 【本期节目提到的网站】 https://www.wikipedia.org/ http://gen.lib.rus.ec/ https://plato.stanford.edu/index.html 【音乐】 Twist & Shout,张国荣,电影《金枝玉叶》插曲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1hr 3mins
3 Jul 2019
Rank #10

【023】好客山东的罗生门
近日,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引发热议。一个旨在促进中外学生交流的制度在持续数日的网络舆论风暴中演变成一场三个中国女学生配一个外国男留学生的“交友”项目,后续甚至传出山东大学女生遭遇网络暴力和线下骚扰的消息。仔细分析,此次事件其实是教育公平、性别、种族等多个问题的交织。中国政府是否给予留学生优待,留学生是否抢占了中国本来就紧缺的教育资源?学校为外国学生配备中国学伴,这是否隐含了某种交友属性?女性又是否被默认为一种可以交换和流转的性资源?为何在中国语境下,和外国男生的交往的中国女生总是被污名化?而对于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他们自身是否也处于鄙视链的不同位置?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单立人喜剧签约演员小鹿和她的外国男友汤包,他们现身说法,和我们聊了聊跨国恋情、中外文化差异以及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主持】 傅适野(媒体人,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微博@Zzzzzhiqi) 【嘉宾】 小鹿(单立人喜剧签约演员,微博@小鹿-单口喜剧) 汤包(澳大利亚人,西澳大利亚大学学生,在清华交换两年,即将去北大燕京学堂读研) [05: 25] 山东大学学伴事件引发热议 [09: 10] 汤包17岁第一次只身来到中国,在机场无人接机 [15: 40] 教育资源是否向留学生倾斜成为学伴风波中一个争议焦点 [19: 50] 学伴风波中对于女学生的恶意,究其根源是将她们当做一种性与生育资源 [22: 50] 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借由保护女生的借口得到了正当化和合理化 [25: 20] 小鹿的家人一开始反对她和外国人交往 [30: 50] 中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恐惧出于对异域文化的不了解 [37: 50] 山东大学此前的“直男癌”“厌女症”等刻板印象助长了学伴风波 [41: 40] 外国人在中国的优待并不体现在学校中,而体现在外企和外媒对中外员工的区别对待上 [45: 14] 在中国的外国人内部是否分三六九等? [52: 40] 当下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是否会遭遇排外情绪? [54: 20] 白人在中国仍然享受特权,非裔却经常遭到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Welcome,by 王大文,专辑《American Me》 片尾:The Americans,by 王大文,专辑《American Me》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1hr 4mins
24 Jul 2019
Rank #11

【033】当中国式婚礼遇上女性主义新娘
对于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定居的外地青年来说,办婚礼是一件躲不过去的麻烦,要在两个城市办两场满足双方父母要求的婚礼,无论是在时间、金钱还是情感上,都是巨大的消耗。本期「剩余价值」我们就请来了一位幸福且疲惫的准新娘,界面文化资深记者林子人,跟我们聊聊作为一个女性主义新娘,她在办婚礼这件事上遇到的困惑。在子人看来,中国人的婚礼与夫妻二人关系不大,它是两个家庭向各自的社会关系宣布小家庭成立的一场仪式,对于婚礼,父母的态度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婚戒、婚纱、司仪这些婚礼元素进行了吐槽,聊了聊南北婚俗的差异,以及婚姻作为爱情、性、孩子、房子等等一切捆绑起来的一个“包裹”,给当代年轻人造成的巨大压力。然而本期节目并不是一个婚礼(婚姻)劝退指南,我们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由的爱情、自主的婚姻、不被商业裹挟父母绑架的美好婚礼。最后祝子人新婚快乐! 【主持】 张之琪(媒体人,微博@Zzzzzhiqi) 傅适野(媒体人,微博@ssshiye) 【嘉宾】 林子人(界面文化资深记者,微博@林奶粒) [04: 46] 子人老公的理想婚礼是周董式的古堡婚礼 [05: 57] 中国式婚礼的本质是两个家庭向各自的社会关系宣布小家庭的成立 [07: 20] 中国人的婚礼就是父母的秀场,是父母作为父母的毕业典礼 [09: 59] 摄影、摄像、化妆、主持被称作婚礼的“四大金刚” [12: 23] 现在很多婚礼搞得像春晚一样 [14: 22] 婚礼上最令人出戏的人就是司仪 [15: 36] 新郎新娘不要在自己的婚礼上入戏太深 [17: 33] 子人在婚礼上意识到自己和父母都很羞于表达感情 [19: 53] 如今在中国大陆流行的这套婚俗,其实是从台湾传入的 [23: 16] 子人聊南北方婚俗差异 [28: 37] 子人试婚纱是被店员问是否怀孕,备受打击 [32: 56] 二手钻戒贬值严重,说明钻戒价高主要是由于其文化意涵 [35: 31] 婚纱影楼门槛低,创意很容易被同行抄袭 [37: 18] 对父母来说,婚礼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41: 20] 中国式婚礼会对女性主义新娘造成巨大的文化冲击 [44: 16] 90后独生女到了适婚年龄会遭遇社会评价标准的错乱 [48: 55] 在东亚社会,婚姻是一个巨大的package [51: 32] 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婚礼就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Honey, Honey,by Amanda Seyfried/AshleyLilley/Rachel McDowall,选自《Mamma Mia》电影原声带 片尾:The Banquet,by Mader,选自《喜宴》电影原声带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54mins
2 Oct 2019
Rank #12

【037】从茅盾到宝珀,从诺奖到布克:文学奖的道道
一位文化记者每年的十月主题都是文学。今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文学奖先后开出“双黄蛋”之后,反而是第二届宝珀奖让社交网络上的读者们吃到了最大的瓜。本期「剩余价值」,我们特邀界面文化资深文学记者董子琪,与她聊了聊文学奖背后的诸多道道。子琪与我们分享了她预言诺奖得主成功的“秘术”、错失诺奖得主汉德克采访的遗憾,以及文学奖对于出版社和普通读者的意义。在中国,黑箱般神秘的主流文学奖的奖杯光芒多数时候笼罩在主流甚至知名作家身上,一个新人作者该怎样突围?文学奖和文学批评是否有可能平衡代际或打破偏见?文学夸奖占据文学批评主流的现状为什么应该改变?当然,存在偏见的不只有文学奖,也有普通读者,在节目的最后我们再一次聊到了如何阅读的问题,子琪认为“品位不是天生,阅读需要训练”,“不是读得越难就越优越,但有些阅读的乐趣是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现实在不断更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写作、阅读与文学批评,或许都面临着不断更新与更加开放的挑战。 [03: 20] 适野介绍今年宝珀文学奖的结果与争议 [10: 09] 书写工人阶级的文学在中国并不是非常主流 [15: 45] “匿名作家计划”是文学界的“蒙面唱将” [19: 17] 豆瓣征文、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台湾的一些征选性质的文学奖 [25: 08] 子琪如何习得“诺奖占卜体质”? [29: 43] 残雪虽然没得诺奖,但她的书大卖了一轮 [32: 02] 黄月:每年报道完诺奖,感觉年就过完了 [33: 59] 黄月分享看台湾腔《骂观众》的经历 [37: 30] 文学奖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是否还值得关注? [44: 55] 英国可以有“非布克奖”,我们可以有“非茅盾奖”吗? [46: 47] 子琪聊今年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物兄》 [51: 42] 中国文坛马太效应很明显,头部作家占据大量资源 [54: 02] 中国作家的创作寿命相对比较短 [55: 19] 能够从阅读文学中获得乐趣的人越来越少 [59: 40] 虽然大家都要吃饭,但文学评论还是要诚恳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文学作品: 《冬泳》班宇 著 《八部半》黄昱宁 著 《我循着火光而来》张悦然 著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 著 《骂观众》《试论疲惫》《痛苦的中国人》汉德克 著 《遗嘱》[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女孩、女人和其他人》[英]伯纳德·埃瓦里斯托 著(暂无译本) 《仙症》郑执 著 《巴托比症候群》[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著 《出家》张忌 著 《心灵外史》石一枫 著 《飞行家》《猎人》双雪涛 著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 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文章: 《“线人”没了,赔率榜还准吗:2019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预测》作者:董子琪 《评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太古之沿,以梦为始》作者:董子琪 《不必把中国写作者特殊化,所有人都是文字共和国的一员 | 专访唐诺》作者:潘文捷 《性话语泛滥、人际犯难和插科打诨:〈应物兄〉与“中国式学院小说”》作者:董子琪 《莫言获得诺奖的1500天》作者:董子琪 《由胸部抵达身体:小说中的“”主义、自我献祭和哺乳迷思》作者:董子琪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Clowns》,by Goldfrapp,《现代爱情》第一季原声带 片尾:《Briony》,by Dario Marianelli,《赎罪》原声带
1hr 3mins
30 Oct 2019
Rank #13

【剩余榨值013】剩余价值双十一荐书特别节目
在之琪推荐的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爱欲,思考就没有活力。” 未曾买书,双十一就没有意义。 在适野推荐的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文学是肉体运动的附带现象。” 读书也是肉体运动的附带现象。 在本期剩余榨值中,三位主播每人为大家推荐了三本书,并在分享过程中提到了更多的书(也就十七八本吧)。读读读读无穷尽也。祝大家双十一购书愉快,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卷有益。 在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适野推荐的三本书 莎士比亚的狗血剧与正史 创作欲与情欲之间的关系 之琪推荐的三本书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走上了不同的爱的道路 欧洲网红哲学家韩炳哲的书为什么值得看 汉德克精彩在哪里 黄月想买的三本/套书 平常不舍得买但趁打折不妨一读的大部头们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不似骄阳:莎温情事》《莎士比亚传》《发条橙》[英]安东尼·伯吉斯 著 《卡夫卡与少女们》[法]达尼埃尔·德马尔凯 著 《福柯的生死爱欲》[美]詹姆斯·米勒 著 《魔术师时代:哲学的黄金十年》[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著 《爱欲之死》《倦怠社会》[德]韩炳哲 著 《试论疲倦》[奥]彼得·汉德克 著 《The Testament》[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Olive, Again》《一切皆有可能》《奥利芙·基特里奇》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著 《鲁迅编印美术书刊辑存十三种》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全五卷)》[美]约瑟夫·弗兰克 著 《生活的故事(六卷本)》[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著 《我的奋斗》(前三卷)[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 《奥康纳短篇小说全集(三卷本)》[美]弗兰纳里·奥康纳 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Fluffing a Duck” by Kevin MacLeod,专辑《Oddities》,2014年
40mins
8 Nov 2019
Rank #14

【036】女人可以不杀死丈夫吗?从《致命女人》说起
《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美国开花中国香,第一季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5%,却屡屡登上微博热搜且豆瓣评分高达9.3。在影视或文学作品中,当dead woman一旦变成deadly woman,气氛便有些微妙了。杀夫之事历史久远,从古希腊的克吕泰涅斯特拉到中国的潘金莲,从《刘氏女》到池莉的《云破处》——相较之下,2019年《致命女人》中的杀夫却显得那么安全和保守。沿着杀夫议题展开去,好莱坞经典《芝加哥》所展现的司法、道德和性别议题都更复杂也更立体,亦折射了大众与媒体对女性杀人犯的凝视与迷恋。杀人是困境之中女性的唯一解脱方式吗?女性真的可以通过杀人获得解放吗?在父权制婚姻的结构之中,女性是否有可能从个体的抗争走向群体的联结?当我们说到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同盟,我们指的既是身体与生命经验的分享与理解,亦是在共享过程中对各自经历、身份、情感的确认和联结。即便抛开性别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同盟也永远应该且值得存在。 友情提示:本期内容包含暴力元素,建议功放收听,睡前时段请谨慎。 【主持】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03:45] Beth Ann解放的可能被强行赋予她的杀夫合法性消解掉了 [10:26] Karl和Simone之间的深情和相互理解是动人的 [17:30] Simone段的“爱与和平”掩盖了很多对于严肃议题的深入探讨 [21:59] 开放婚姻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爱无能的最后遮羞布 [26:38]《致命女人》的“爽”点在于道德秩序的归位 [31:07]《芝加哥》的落脚点并非正义的降临,而是对正义的嘲讽和解构 [35:17] 为何大众传媒对女杀手情有独钟? [40:55] 黄月姐分享美国一杀夫女作家的《谋杀丈夫指南》 [44:35] 适野分享童年阴影级别杀夫故事——《刘氏女》 [52:45] 池莉的《云破处》和李昂的《杀夫》对读 [1:07:23] 女性达成同盟的基础是共享的生命经验,不能联结是因为父权制婚姻 [1:10:19] 在个体层面结成同盟是可能的 [结尾温情反思环节] 微观层面的“同盟”尝试:我们为什么做播客? 本期中提到的书籍 《云破处》池莉 著 《杀夫》李昂 著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迟子建 著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珀金包》[美]薇妮斯蒂·马丁 著 《幸存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英]约翰·伯格 著 本期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致命女人》 《芝加哥》 《末路狂花》 《雌雄大盗》 本期使用的音乐 片头:“L O V E”,by Nat King Cole, from The Parent Trap (O.S.T) 片尾:“Sisterhood“,by Langhorne Slim, from When The Sun’s Gone Down.
1hr 18mins
23 Oct 2019
Rank #15

【031】作品与人品能分开吗?从伍迪·艾伦和波兰斯基说起
Me2运动已持续了近两年时间,我们也逐渐听到了越来越多针对这一运动的反思与总结。在这场运动中“倒下”的“捕猎者”们的个人历史,以被行业抵制的方式得到了“清算”,而伍迪·艾伦新片《纽约的一个雨天》即将上映的消息,似乎又成为了后Me2时代的一个新聚焦点,虽然他性侵养女的指控至今未得到证实。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伍迪·艾伦和波兰斯基入手,聊了一个非常难聊的话题:作品与人品能分开看吗?爱因斯坦、阿布拉莫维奇、马林诺夫斯基都曾在个人日记中展现出内心种族主义的一面,诺奖得主吉卜林是沙文主义帝国主义的拥趸与旗手,博尔赫斯在访谈录中表露出了不那么正确的性别观,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的这些不足之处?是否要因为其认知或道德上的局限而忽视或否定其作品?一码归一码、不轻易下道德判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不断努力做一个道德上更好的人、对复杂性理解更深的人的同时,或许也应看到这一话题背后本质主义、集体意识和社会观念的痼疾与陷阱。 【主持】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03:50] 伍迪·艾伦《纽约的一个雨天》和波兰斯基《我控诉》最近上映或得奖,作为后Metoo时代的“政治不正确”人物,作品和人品能分开吗? [10:40] Metoo运动显现出了一种以行业抵制的方式处理个人历史的倾向 [12:50] 关于名人的不知情权是否在今天已不存在了 [14:50] 导演遭到行业抵制是政治正确的结果还是商业逻辑的结果 [17:40] 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原教旨主义对中国明星而言十分重要 [19:10] 适野与之琪的“相对主义”之争 [20:30] 伍迪·艾伦性侵养女争议的来龙去脉 [28:10]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因斯坦日记中的种族主义 [30:10] 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和人类学祖师爷马林诺夫斯基的“危险”日记 [34:00] 无意识种族观的背后也是话语权的问题 [37:40] 我们的道德判断或者内心的隐秘鄙视链是怎么形成的 [41:00] 诺奖得主吉卜林的白人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可以被理解吗 [44:20] 诚实的不正确之人和虚伪的正确者,哪个更糟 [46:30] 文学有空间和机会制造观点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47:20] 博尔赫斯有问题的性别观是否会影响他的文学 [48:25] 适野对传记的矛盾心理 [50:00] 评论者看一个作品与作者看自己的作品有很大差距 [52:20] 电影反映的更多是集体意识,而不是导演个人的意识 [52:50] 天才型人格的迷思与想象:是否要为了艺术降低道德标准? [55:40] 互联网放大了大众对他人阴暗面的偷窥心态 [01:00:00] 本质主义与贴标签的危险 [01:03:00] Me2运动要反对和解放的不是个人,而是更大范围的司法体系和社会环境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电影: 伍迪·艾伦《纽约的一个雨天》 波兰斯基《我控诉》 忻钰坤《暴裂无声》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 《Walk Through Walls》阿布拉莫维奇 著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马林诺夫斯基 著 《丛林之书》吉卜林 著 《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博尔赫斯 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Come On and Stomp, Stomp, Stomp”, Woody Allen, 专辑《Wild Man Blues》, 1998 片尾:“The Fool on the Hill”, the Beatles, 专辑《Bossa Beatles Instrumental》, 2010
1hr 5mins
18 Sep 2019
Rank #16

【012】吴谢宇案背后的弑母文化与原生家庭迷思
逃亡将近四年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上个月于重庆落网,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这桩陈年罪案的关注和好奇。围绕吴谢宇杀人动机的各种猜测甚嚣尘上,对其人生故事的各种演绎也呈现出娱乐化、同人化的特质,甚至还有网友组成了吴谢宇粉丝团,为其应援,希望其免于死刑。这一方面与吴谢宇案本身的戏剧化元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弑母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无论是在希腊神话中,还是在当代的电影、电视剧中,弑母的故事都不少见。但回到现实,弑母文化背后仍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以及性别社会分工带来的母子关系扭曲,因此,在试图回到原生家庭解密案情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塑造作用。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傅适野(媒体人,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05: 41] 吴谢宇为什么要在作案半年后通知亲人,引导他们发现尸体? [07: 30] 吴与性工作者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其性取向、性癖好的猜测 [09: 04] 吴在存放尸体的房间安装实时监控的摄像头,令人毛骨悚然 [13: 48] 为什么公众会对吴的作案动机和人生经历如此好奇? [15: 32] 在台湾的刑法典中,杀亲罪比一般的故意杀人罪量刑更重 [17: 32] 教师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极端吗? [24: 54] 吴谢宇为什么会有粉丝团? [29: 23] 媒体对嫌疑人的报道会不会导致其被偶像化,甚至招致模仿者? [31: 37] 对吴身世的演绎有同人化的特质 [35: 54] 弑母元素存在于美国的文化基因中 [39: 51] 控制狂母亲的极致是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43: 11] 弑母文化的背后还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 [45: 10] 母职要求女性既不能不关心孩子,也不能过度关心孩子 [51: 25] 作为受害者的吴母反而要对孩子杀人负责 [54: 46] 原生家庭理论泛滥,反而让人们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奇想之年》[美] 琼·狄迪恩 著 / 陶泽慧 译 /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 2017 《ALL JOY AND NO FUN: The Paradox of Modern Parenthood》[美] Jennifer Senior 著 / Ecco / 2014 《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孙隆基 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0 《我们与恶的距离》台湾 / 2019 《大都会传奇(New York Stories)》美国 / 1989 《利器(Sharp Objects)》美国 / 2018 《一个孩子的呼救(A Child's Cry for Help)》美国 / 1994 《惊魂记(Psycho)》美国 / 1960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Mama’s Gonna Give You Love”, by Emily Wells, Sharp Object Soundtrack, 2018 片尾:“目不转睛”,by 王以太, Feel & Sight,2018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1hr
8 May 2019
Rank #17

【008】15年前的电视剧里,爱情和婚姻长什么样?
如今都市婚恋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大女主、多女主几乎已成了大热剧的标配,事实上,早在15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汉化版的《欲望都市》——《好想好想谈恋爱》,尽管大量剧情照搬了《欲望都市》,但它依然可以被看做国产影视剧中对亲密关系中产化想象的开端。除此之外,15年前也是家庭剧的黄金时代,《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电视剧对婚姻关系的刻画也反映了千禧年之后中国整体社会心态和舆论环境的走向。本期《剩余价值》我们继续和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兼《好想好想谈恋爱》十级学者)舒萌一起聊一个暴露年龄的话题:15年前的电视剧里,爱情和婚姻长什么样?与今天电视剧里几乎要溢出的阶级焦虑和消费符号对照来看,这15年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主持】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傅适野(媒体人,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ssshiye) 【嘉宾】 李舒萌(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03: 08] 称为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好想好想谈恋爱》其实是没买版权的汉化版 [08: 29] 15年前还没有“大龄剩女”这一标签 [09: 12] 15年前银幕上的“女权主义者”长啥样? [11: 37] 精英女性曾经也认同婚姻作为爱情的唯一归宿 [14: 44] 今天的女性意识到了自己想要什么和社会想要你实现什么之间的差别 [17: 08] 当时的都市剧里还没有消费符号,也没有广告植入 [19: 29] 女性电影的标准是连续五分钟的对白里不出现男人 [22: 20] 今天的影视剧多依靠强化阶级差异制造话题 [25: 00] 《好想好想谈恋爱》里没有对女性的性生活做道德评判 [29: 11]《好想好想谈恋爱》是流行文化中对亲密关系中产化想象的开端 [31: 45]《新结婚时代》里出现了第一个典型的凤凰男形象 【音乐】 “Perfect Day”,by LouReed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40mins
10 Apr 2019
Rank #18

【007】有机蔬菜到底为什么这么贵?
从18块一捆的蒿子秆到160元一盒的有机草莓,不论是在大型超市、生鲜零售平台还是三元桥不定期举办的农夫市集,有机食品已经被纳入当代中产日常消费图景,甚至成为一种标榜生活方式的炫耀型消费符号。这种有机风潮是何时在中国兴起的?为何在中国,有机食品的价格如此高昂?实践有机种植的农户,是一群怎样的人,其内部又有什么样的异质性?小型有机农场最后会被资本收编,走上大规模量产单品的道路吗?在食品安全堪忧的当下,有机农业究竟是中产的最后避难所还是一个精致包装的商业神话?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关注有机农业与农夫市集的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李舒萌,和我们聊聊有机农业那些事儿。 【主持】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傅适野(媒体人,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ssshiye) 【嘉宾】 李舒萌(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05:25] 菜市场更接近社交型消费,超市创造的则是标准化的购物体验 [08:20] 全食超市里的文学批评与诗学 [14:04] 有机农业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 [16:20] 有机农业意味着根据环境的要求进行生产,也意味着市场需求的妥协 [24:47] 替代性食物体系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意义重大 [27:40] 在美国,有机农业的兴起是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33:40] 有机农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学习成本对农户和消费者来说都极其高昂 [39:10] 小规模有机农场被资本收编,变成大规模有机生产 [43:50] 本地小农在超市的统一采购中受到冲击 [45:15] 在中国,食物安全是否是一种政治权利? [46:50] 有机农产品就意味着更安全、更健康和更营养吗? [49:06] 把有机农业当成商业神话会忽略有机市场内部的复杂性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美]迈克尔·波伦 著,邓子衿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7月 《明日的餐桌》[美]帕梅拉·罗纳德/拉乌尔·亚当查克 著,蒋显斌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月 《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 著,吕瑞兰、李长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 【音乐】 片头曲:《蚂蚱》by 山人乐队 片尾曲:《蚂蚁 蚂蚁》by 张楚 【与我们互动】 新浪微博@剩余价值SurplusValue
54mins
3 Apr 2019
Rank #19

【041】现代的爱,无解的爱
在观看美剧《现代爱情》的过程中,三位主播与本期嘉宾淡豹同时感受到了感动与分裂两种情绪。如果我们尝试借此在纽约种族多元而精英上流的社会中寻找一种现代的爱情,结局或许不会那么理想。剧集所呈现的粉红泡泡般的爱情,一方面浪漫化甚至扭曲了对应的非虚构原作,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浪漫主义和婚姻家庭制度的吸引甚至霸权。我们从《现代爱情》延伸开去,聊到了许多有关“爱”的话题。韩炳哲在《爱欲之死》里主张的牺牲献祭般的爱,距离我们的真实生活到底有多远?现代爱情与传统爱情的区别在于建立契约又打破契约吗?“一切经历都赋予你生命的厚度”这种说法为什么是一个假命题?爱的个体性、私密性与不对等性是否阻碍了我们探讨爱情共通的特质或意义?如果我们在私领域狭义的、与性相关的爱情探讨中频频碰壁,那么是否有可能在更广义的、更伦理的大爱层面获得共识,甚至反过来增强爱的激情。从小说集《看不见的爱》看来,“对他者更广泛的爱能够带来性快感,”淡豹老师如是说。 【主持】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Zzzz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黄月(媒体人,界面文化资深编辑) 【嘉宾】 淡豹(写作者,专栏作家,新浪微博@静静的顿猴) [05:30] 淡豹分享对《现代爱情》的观感:一边沉迷感动一边批评自己 [06:10] 适野、之琪和淡豹分享观剧大哭时刻 [10:20] 剧中的Doorman的真实的Doorman:资本主义社会看门大爷什么样 [13:10] 与非虚构原作对比,剧中的几个故事是如何被浪漫化的 [23:20]《现代爱情》的浪漫距离现实生活有多远 [29:45] NYT在剧集播放后对当年的投稿者进行了回访 [33:10] 《现代爱情》真的现代吗?多元性与革命性的削弱 [42:20] 剧集中有色人种作为“装置”存在,关系普遍由白人发动 [43:15] 面对俗美爱情故事,我们的分裂感从何而来 [44:45] 韩炳哲《爱欲之死》里的爱情观为什么应该被怀疑 [47:30] 爱中人的自我重塑与真正的关系性 [48:40] 韩炳哲所主张的牺牲献祭式的爱情与《海的女儿》的相似性 [50:00] 我们要强调爱情中的脆弱和痛苦带给人的“财富”吗 [53:10] 完全的甜:将虐恋的痛苦建构为享受 [58:50] 《聊天记录》里的“现代爱情”和与《带小狗的女人》的相似性 [01:01:30] 特雷弗的《出轨》是“前现代爱情”还是非常现代的爱情? [01:06:40] 追求“一体化”的爱危险在哪里:从爱情认同到国族认同 [01:09:50] 广义的爱:淡豹和黄月分享《看不见的爱》读后感 [01:17:55] 从PUA到巴基斯坦新娘:我们需要怎样的“爱的教育”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或文章: 《爱欲之死》[德]韩炳哲 著 《海的女儿》[丹麦]安徒生 著 《五十度灰》[英]E.L.詹姆斯 著 《聊天记录》[爱尔兰]萨莉·鲁尼 著 《带小狗的女人》[俄]契诃夫 著 《出轨》[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著 《走向“爱”的政治概念》[美]迈克尔·哈特著 《人的境况》[美]汉娜·阿伦特著 《看不见的爱》[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剧: 《现代爱情》(Modern Love)2019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etting Sail”,Various Artists,Modern Love Season 1 Original Series
1hr 26mins
27 Nov 2019
Rank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