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宇:余英時的治學特色與代表作品
歷史學家余英時教授今年8月1日在美國辭世,享年九十一歲。上週六(10月30日),余先生的母校新亞書院為他舉辦了追思會。對一位學者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他的作品。余先生的著作流傳最廣的是論文集《士與中國文化》,他還有《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朱熹的歷史世界》等作品,也寫過關於錢穆、胡適和陳寅恪的書。在2014年,他出版了最後一部專著《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2018年,88歲高齡的時候他還出版了回憶錄。有些朋友可能未必有精力去全面系統地讀余先生的書和文章、去了解他的學術見解。這次我們邀請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張曉宇老師,張老師在研究領域和學術師承這兩方面都和余先生有關聯,也曾和余先生有關書信往來,我們就讓張老師來講講余先生的學術。張曉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學術著作有《奩中物: 宋代在室女財產權之形態與意義》(2008)、Empowered by Ancestors: Controversy over the Imperial Temple in Song China (960–1279)(2021;中文:「威兮其祖:宋代太廟禮儀之爭」)等你將會聽到:第一部分:余英時的治學方法和特點[03:32] 個人經歷對治思想史的作用天賦極高,少年時就脫穎而出/〈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家國亂離之思/好的歷史研究是把聲音還給歷史/余英時寫戴震、章學誠、陳寅恪,也是在寫自己[11:19] 治學取向:錢穆or陳寅恪?錢穆具宋學傾向,喜愛朱熹、王安石強而有力的文風/如實呈現出動態的思想過程,可能會在文字上牽纏反覆[17:08] 學術寫作風格當代論著中不太常見的絕對化表達/使用絕對化表達往往是余英時在使用關鍵材料、進行關鍵論述/作者自己的書寫很有信心是好事[23:53] 以西方為參照研究中國真正參考西方學術而不只是漢學/全球史、比較史在近年興起/外語能力是比較研究的前提條件/西方學術可以促進和刺激我們對中國史的思考第二部分:余英時的代表著作[35:41]《論戴震與章學誠》:一部充滿靈感的專著內在理路/為何選擇戴震和章學誠這兩個當時地位懸殊的學者/智識主義與文獻主義/對程朱理學的反應和反動/狐狸與刺蝟/學問如同抬轎子,不要做轎夫,要做轎中人/戴震:群狐之首/作為刺蝟的章學誠,發現戴震也是刺蝟/錢大昕:狐狸中的狐狸/戴震面對錢大昕時的壓力/你批判的往往是你最了解的/思想家的主體性/內在理路早期而輝煌的典範[01:03:43]《朱熹的歷史世界》:余英時的巔峰之作以序為書/余英時為什麼在老師錢穆和學生田浩已經研究過朱熹的情況下,還寫一部同題材專著/在內在理路的理路上回溯到宋代/北宋:醞釀出朱熹的世界/官僚集團和皇權的互動,二程和王安石的互動/沒有王安石,道學就不會是如此面目/發掘核心材料/「對塔說相輪」與「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心學與道學都在追求終極真理/因為明白對方,就更不能容忍對方/〈中庸〉由佛教回流儒家[01:24:21]其他學術作品《漢代貿易與擴張》/《方以智晚節考》/《論天人之際》[01:30:09]尾聲:求學與做人中文大學出版社請余英時做推薦人師生故事:余英時為田浩寫文章、給他買車,田浩翻譯余英時作品知識人應該有風骨有氣節,也有溫情有敬意這次的節目涉及一些中國古代思想史、學術史的概念和材料,我們整理了如下資料,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論再生緣〉是陳寅恪關於《再生緣》(清代女作家陳端生的彈詞作品)的文章。1958年,留美的余英時讀過之後寫了〈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認為陳寅恪寫作此文的用意其實是感慨世變,自傷身世。 漢學即考據之學、樸學,宋學即義理之學、宋明理學(因分別在漢代、宋代興盛而得名)。從明末清初到乾嘉時期,學術主流逐漸從宋學轉向漢學。宋學對應「尊德性」和「智識主義」,漢學對應「道問學」和「文獻主義」。 內在理路:事物發展的內在因素、自身原因,和「外緣影響」相對。余英時用內在理路的方式,從學術自身的發展脈絡(與「文字獄」等外緣影響相對)、學者和思想家自發的反應來研究清代學術。 小學:文字學(形)、音韻學(音)、訓詁學(義)。 王國維: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咸以降之學新。 狐狸與刺蝟: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借用古希臘詩句「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將思想家和作家分為兩類,一種是把所有事物都貫穿在單一的核心見解之中、執一御萬(刺蝟),另一種則相反,他們從事多方面的追求,也相對興趣廣泛(狐狸)。宋學將義理視為一切學問的核心,對應的是刺蝟型;考據則是狐狸型的學問。戴震(東原)擅長考據學卻有義理的傾向,是想做刺蝟的群狐之首。章學誠(實齋)是以義理為本位的學者,身在考據學大盛的乾嘉時期,是狐狸鼎盛之時一個孤獨的刺蝟。錢大昕(曉徵)則代表著考據學的最高峰,可以說是狐狸中的狐狸。「對塔說相輪」、「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出處: 先生(程顥)語王介甫(王安石)曰:「公之談道,正如說十三級塔上相輪,對望而談曰,相輪者如此如此,極是分明。如某憨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尋相輪,辛勤登攀,邐迤而上,直至十三級時,雖猶未見相輪,能如公之言,然某卻實在塔中,去相輪漸近,要之須可以至也。至相輪中坐時,依舊見公對塔談說此相輪如此如此。」(《程氏遺書卷一〈二先生語一〉》) 晁說之〈答袁季皋先輩書〉:「昔王荊公(王安石)排明道(程顥)曰:『伯淳(程顥)之學善矣,其如入壁何?』明道曰:『拙狀如壁,不可入也。公則如捕風矣。』一日荊公又戲明道曰:『伯淳縱高,不過級級至十三級而止耳。』明道謝之曰:『公自十三級而出焉,上據相輪,恐難久以安也。』」(《朱熹的歷史世界》在緒說「古文運動、新學與道學的形成」一節中對此有詳細論述。)音樂:新亞書院校歌歌詞(錢穆作):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十萬萬神明子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裏,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訪談進行於8月19日採訪、製作:慕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hr 37mins
5 Nov 2021
Rank #1

毛升X徐國琦:中國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奧運?體育如何塑造了中國的歷史與現實?
說起最近全民關注度最高的事件,恐怕非奧運莫屬。我們正好在上個月剛剛出版了香港大學歷史系徐國琦教授的《奧林匹克之夢:體育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1895-2050)》。這本書討論的是現代體育如何塑造了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是在體育視野下重看中國的百年歷史。以體育這個角度進入,中國近現代史會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例如就不再以清朝、民國、共和國為界限,而是可以看出中國以體育為方式進入和參與國際社會的願望是一以貫之的,也可以看到中國和世界在這百年間互動的過程。英文版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柯偉林教授作序,出版後就獲得了當年的「國際奧林匹克歷史協會圖書大獎」,並得到了金融時報、衛報、美國歷史評論等重要報刊的推薦。書出版後不久,我們邀請了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的毛升老師和作者進行了一次採訪。毛升老師也是我們《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裏的歷史學景觀》的作者,近幾年採訪過多位歷史學者,做過許多很有質量的學術訪問。你將會聽到他們聊:[06:02] 用體育來解讀中國與世界的關係[08:01] 從嚴復到毛澤東對體育的理解[11:49] 中國人的三個體育夢[15:01] 國際史(Transnational History)研究帶來的新視角[18:23] 被動的國際化 vs 主動的國際化[20:14] 中國古代的體育,以及宋朝起體育衰弱的原因[27:46] 體育之於國家的意義:中國與其他國家[31:02] 晚晴、民國、共和國對待體育的異同[33:45]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歷史背景[37:27] 誰代表中國?[43:46] 1976年加拿大奧運會差點因為中國問題開不成[48:13] 「乒乓外交」為何是乒乓?[52:24] 中國為什麼那麼重視體育?音樂:1988年漢城奧運會主題曲Hand in Hand(薩馬蘭奇摯愛,甚至提議將其作為奧運會的永久會歌)製作:木馬希望盡快會有第二期吧:)想聽什麼內容,任何意見或建議,歡迎到不激不隨公號私信或留言:cupres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4mins
6 Aug 2021
Rank #2